第十四章 草药初探

深冬的脚步越来越近,严寒与繁重的劳作,终究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挑战——疾病。

先是几个新加入的流民,在简陋的窝棚里受了风寒,开始发热咳嗽。接着,李铁牛在开垦一块冻土时用力过猛,石柄锄脱手砸在脚背上,登时肿起老高,淤紫一片,疼得他冷汗首流。张婶在照料冬菜园时滑倒,扭伤了脚踝。更让人揪心的是小石头,夜里着了凉,小脸烧得通红,咳嗽声像破旧的风箱,让赵氏和林大山心急如焚。

有限的熏肉和粮食能填饱肚子,却治不了病痛。王富贵商队带来的劣质药膏效果甚微,价格还贵得离谱。看着村民在病痛中煎熬,听着孩童痛苦的咳嗽,一股无力感笼罩着林小满。末世里,药品的匮乏往往比食物短缺更致命。

深夜,她再次将意念沉入空间。这一次,她的目标不再是仓库的粮食或灵泉的黑土地,而是《百艺全书》浩瀚的“医药篇”。海量的信息涌入,从人体经络(粗浅概念)到常见病症,再到形形色色的草木金石药性,繁复艰深。林小满强迫自己冷静,将意念聚焦在当下最迫切的需求:风寒、外伤、消炎。

她的目光扫过空间黑土地边缘那些恣意生长的“杂草”。以前只当它们是空间的点缀,未曾深究。此刻,在《百艺全书》的指引下,她仔细“观察”着其中几株形态各异的植物:

一丛叶片细长、边缘有锯齿、开着小紫花的植物: 意念触碰,《百艺全书》反馈信息:“紫苏,性温味辛。发散风寒,行气宽中。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鱼蟹中毒。” 风寒!这正是急需的!

几株叶片肥厚多汁、边缘带刺的矮壮植物: “芦荟,性寒味苦。泻火解毒,化瘀止血。外用主治烫伤、创伤、痈肿疮毒。” 外伤消炎!

一片藤蔓缠绕,结着红色小浆果的植物: “枸杞(嫩叶及根皮亦入药),性平味甘。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其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退虚热。” 增强体质,退虚热(对小儿发热有用)!

还有几株叶片呈掌状分裂、开着小黄花的植物: “蒲公英,性寒味苦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主治乳痈、疔疮、热淋涩痛。” 消炎!

这些都是宝!而且它们在空间灵泉的滋养下,长势极其旺盛,药气充盈!

辨识与采集:

林小满按捺住激动,立刻行动。她先在空间黑土地边缘,小心翼翼地按照《百艺全书》的图文描述,采集了少量成熟的紫苏叶、芦荟叶片、枸杞嫩叶以及蒲公英全草。意念一动,这些带着浓郁草木清香的药材便出现在她手中。

第二天,她以“观察周边是否有可食野菜”为名,带着赵岩(心思细腻)和张婶(熟悉野外植物),在“丰收坊”周边相对避风、靠近新水源明渠的地带仔细搜寻。果然,在灵泉水的滋养下,明渠附近的野地里,也零星生长着一些紫苏、蒲公英和枸杞!虽然品相比空间里的差不少,但形态特征基本一致!

“张婶,赵二哥,你们看,” 林小满指着这些植物,对照着《百艺全书》的粗糙手绘图(她凭记忆画出关键特征),“这些野草,我在一本老书上见过,好像是能治病的草药!这叶子细长带齿开紫花的,叫紫苏,煮水喝了能发汗治风寒;这叶子肥厚带刺的,叫芦荟,捣烂了能敷伤口消肿;这开小黄花的蒲公英,煮水能清热……”

张婶和赵岩将信将疑,但联想到“神水”和坊主一贯展现的“百艺”之能,又觉得或许是真的。他们按照林小满的指点,小心地采集了一些品相较好的回来。

培育与炮制:

采集回来的野生草药数量稀少,效果也远不如空间里的。林小满需要一个稳定、优质的药材来源。

她再次将目光投向空间。空间黑土地边缘的“杂草区”被她划出一小块,专门用于培育这些草药。意念操控下,紫苏、芦荟、枸杞、蒲公英被分门别类地移植,用精纯的灵泉水浇灌。在浓郁灵气的滋养下,这些草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加茁壮,叶片肥厚油亮,花朵鲜艳,药香浓郁。

为了掩人耳目,林小满在自家土屋后最避风的一小块地方,用树枝和草帘搭了一个简陋的“暖棚”。棚内土壤被她悄悄混入空间黑土和灵泉泥。她将从空间移出的、品相稍次但药性依然远超野生的紫苏和蒲公英幼苗,栽种在暖棚里。对外宣称是“试着种点驱虫的香草”。

药材有了,炮制是关键。林小满根据《百艺全书》的粗浅记载:

紫苏叶: 洗净,阴干(挂在暖棚内避光通风处)。

芦荟: 取肥厚叶片,洗净,削去外皮,取透明凝胶备用。

蒲公英: 全草洗净,晒干或阴干。

枸杞嫩叶: 鲜用或阴干。

这些过程,她让赵氏和心思细腻的春妮参与,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将知识传递出去。

简易医疗点的建立:

药材准备就绪,林小满在坊心木棚旁,清理出一小块地方,挂上一个写着“药庐”的简陋木牌——丰收坊的简易医疗点正式成立。

第一个“病人”就是小石头。林小满取了几片空间产的、阴干的紫苏叶,又加了一小片空间枸杞嫩叶(增强体质),用沉淀池的水(实则在烧水时滴入微量灵泉)煎煮。一碗深绿色、散发着独特辛香药气的汤药喂下去,当夜小石头的高热就退了大半,咳嗽也减轻了许多!赵氏喜极而泣。

李铁牛的脚伤,林小满用空间产的芦荟凝胶厚厚地敷在肿痛淤紫处,再用干净的布条包扎。那清凉的感觉瞬间缓解了火辣辣的疼痛,第二天就消下去不少,淤血也开始化散。

张婶扭伤的脚踝,用蒲公英煮水热敷,活血化瘀。

效果立竿见影!

“神了!坊主的药真神了!” 李铁牛拄着木棍,看着明显好转的脚,咧着嘴笑。

“小石头也不怎么咳了,睡得安稳多了!” 赵氏抱着精神好转的儿子,满脸感激。

连张婶都感觉热敷后脚踝松快了不少。

消息传开,饱受病痛折磨的村民们纷纷涌向小小的“药庐”。林小满坐镇其中,赵氏和春妮打下手。

风寒咳嗽的,给一碗紫苏姜汤(加入少量姜末,增强发汗)。

劳作外伤、红肿淤青的,敷上清凉的芦荟凝胶。

上火牙痛、嗓子疼的,给蒲公英煮水当茶饮。

体质虚弱、容易疲乏的,酌情给点枸杞嫩叶煮水(数量极少,主要给老人孩子)。

药材主要来自暖棚和周边采集(空间药材作为核心补充和重症使用)。林小满坚持不收钱,但制定了规则:

轻症优先: 鼓励轻症者先尝试休息、保暖,避免挤占资源。

按需取药: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药材存量分配,避免浪费。

以劳代偿(理念铺垫): 对非急重症且能行动者,建议其在康复后,为坊里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如修补工具、照看堆肥)作为回报。这是未来“工分抵扣药费”制度的雏形。

信任与隐患:

“药庐”的出现,如同寒冬里的一盏明灯。村民们不仅身体上的痛苦得到了缓解,心理上也获得了巨大的安全感。他们看着林小满熟练地辨识草药、煎煮汤药、处理伤口,眼神中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和更深层次的依赖。坊主不仅能带来食物和希望,还能在病痛中守护他们的生命!这份信任,沉甸甸的。

然而,隐患也随之而来:

药效过于显著: 尤其是使用了空间药材的病例(如小石头、李铁牛),恢复速度远超寻常,再次引起惊叹和“神药”的议论。

药材来源关注: 暖棚里那些长势格外好的“驱虫香草”(紫苏、蒲公英),开始被有心人留意。

依赖与期待: 村民们对“药庐”的依赖感日益增强,对林小满的医术(实则是灵泉+《百艺全书》)产生了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

一天,一个妇人抱着持续高烧不退、己陷入昏睡的孩子,哭喊着扑到药庐前:“坊主!救救我的孩子!求求您了!”

林小满检查孩子的情况,心猛地一沉。这绝非普通风寒,更像是……肺炎!《百艺全书》里提到过,但治疗之法复杂,所需药材(如黄芩、麻黄)她空间里没有,周边也找不到!现有的紫苏、蒲公英根本无能为力!

她只能给孩子喂下加了稍多灵泉的紫苏水,用空间芦荟凝胶擦拭其滚烫的额头和胸口物理降温,并让赵氏用烈酒(稀释的灵泉酒)擦拭孩子的手脚心。看着妇人绝望而充满期盼的眼神,林小满第一次感到“药庐”的无力,也深刻体会到医疗资源的匮乏和自身知识的局限。

灵泉和空间草药是强大的助力,但并非万能。真正的医术之道,浩瀚如海。她必须尽快掌握更多知识,找到更多药材,否则,当下一个更严重的疾病袭来时,“丰收坊”可能面临的不仅是病痛,还有信任的崩塌。

她看着暖棚里在灵泉滋养下生机勃勃的草药,又看看《百艺全书》中那些尚未解锁的、治疗重症的复杂方剂和药材图谱,心中充满了紧迫感。草药之路,才刚刚开始,而前方,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