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坊”的烟火气日益旺盛。新加入的流民在工分和美食的激励下,如同注入的新血,开荒的速度显著提升。冬菜园的面积在扩大,翠绿的菠菜和红润的小萝卜点缀着深秋的荒凉,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希望。工坊区里,简易的豆腐坊和炸饼灶台日夜忙碌,豆香和油香交织,不仅满足内部激励,更成为与王富贵交易的新筹码。
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一股隐忧如同藤蔓,悄然缠绕上林小满的心头——水源。
洼地的“神水”是“丰收坊”的命脉,也是最大的秘密和风险点。随着人口增加、开垦面积扩大、工坊用水需求激增,那个小小的洼地,负担日益沉重。取水的人流明显增多,尽管有荆棘小径和双人同行的规矩,但暴露的风险也在增加。更让林小满警惕的是,过度依赖洼地首接取水,灵泉水的特殊性(促进生长、改善体质)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周围环境:
洼地附近的野草长得异常茂盛翠绿,即使在深秋也枯萎得极慢。
冬菜园里混种的空间作物长势过于惊人,与普通作物的差异在有心人眼中会越来越明显。
饮用“神水”的村民,气色和体力恢复速度远超普通流民,这本身就可能成为疑点。
“必须改变!必须将灵泉隐藏得更深,让它的力量分散、稀释,融入这片土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深夜,林小满对着油灯下简陋的“丰收坊”地形草图,眉头紧锁。意念沉入空间,《百艺全书》的“水利篇”和“营造篇”被反复翻阅。
勘察与蓝图:
第二天,林小满以“规划开春灌溉”为名,带着最核心、最信任的几人——李铁牛、赵岩、以及心思缜密、懂点木工的王老实,开始了对定居点周边地形的详细勘察。她尤其关注那条干涸的旧河床和低洼地带的地势走向。
“坊主,你看这边,” 赵岩指着河床上游一处地势较高的土丘,“这土丘下面好像有点潮气,以前可能有泉眼,后来干了。”
“下游那块洼地,就是咱们现在取水的地方,地势最低。” 王老实补充道。
“还有这边,” 李铁牛指着居住区西侧一片相对平缓的坡地,“要是能把水引到这儿,开春种地就方便多了!”
林小满仔细观察,心中一个计划逐渐成型。她需要利用自然地势,构建一个隐蔽的、多层级的水源系统,将灵泉的力量悄然输送出去,同时最大程度地掩盖其特殊性。
她蹲下身,用木棍在沙地上画出草图:
源点深藏: “真正的‘水脉’源头,可能就在赵二哥说的那个土丘下!” 林小满指着上游土丘,“我们在这里,向下深挖,找到真正的‘泉眼’!” 她打算将空间灵泉的引入点,转移到这个更隐蔽、更深的地下位置。
暗渠引流: “从深挖的源头,我们挖一条暗渠!” 她画出一条线,顺着河床底部天然的凹陷走向,蜿蜒向下,指向下游洼地。“暗渠要用石板(就地取材)或粗陶管(未来烧制)做衬里,上面覆盖厚土和碎石,伪装成天然河道底。” 这条暗渠将成为灵泉水的秘密输送管道。
净化池(一级伪装): 暗渠的终点,不是首接注入现在的取水洼地,而是在洼地上游不远处,挖掘一个较深的、用石板垒砌的“蓄水池”。“这个池子,是‘沉淀池’。” 林小满解释,“水从暗渠流进来,在这里沉淀泥沙。” 她计划在这个池底铺上厚厚的鹅卵石和粗砂砾,形成第一道天然过滤层。同时,这也是对灵泉水的一次“稀释”和“自然化”处理点——她可以将空间灵泉引入暗渠源头,经过地下暗渠的“冷却”和沉淀池的“过滤”,再流入下游洼地,其首接效果会被削弱,更接近“优质山泉”。
取水洼地(二级伪装与缓冲): 沉淀池的水,通过一个隐蔽的、带简易闸门(木制或石制)的出水口,流入下游原有的洼地。这个洼地,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神水”取水点。它成了二级缓冲池,也是公开的、用于日常饮用和工坊取水的“明面水源”。林小满计划在洼地周围继续加固荆棘篱笆,但允许水生植物(如芦苇)自然生长,营造更“天然”的环境。
灌溉明渠(末端稀释与生态平衡): 从取水洼地,再开挖数条浅浅的、西通八达的明渠,将水引向开垦好的农田和未来的种植区。明渠水流缓慢,暴露在空气和阳光下,灵泉水的效果会被进一步稀释、中和。更重要的是,明渠的设计会模拟自然溪流,允许水流渗入沿途土壤,滋养更大范围的植被(包括非作物),维持一个相对自然的生态循环,避免局部区域因灵泉富集而出现过于异常的现象(如冬季草木疯长)。
工程启动与障眼法:
计划敲定,立刻秘密执行。参与工程的只有李铁牛、赵岩、王老实和另外两个绝对可靠、家小都在坊内的老匠人。林小满亲自负责最关键、最危险的环节——源点深挖和暗渠源头的灵泉引入。
在上游土丘背阴处,避开所有视线,他们向下挖掘。挖到近两人深时,果然触到潮湿的岩层缝隙。林小满示意众人停下休息,她独自留在坑底。意念沉入空间,引导一股精纯的灵泉原液,无声无息地注入岩层缝隙深处!泉水顺着缝隙渗出,很快在坑底形成一个小小的水洼。她又在渗水点上方,巧妙地放置了几块多孔的火山石(空间仓库材料),让泉水看起来像是从石头中渗出,更显“天然”。
“出水了!真是泉眼!” 当李铁牛等人返回,看到坑底渗出的清澈泉水时,又惊又喜,对林小满的“堪舆之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暗渠的挖掘和衬砌是艰苦卓绝的工作。他们利用河床底部的天然沟壑,向下深挖,用就地采集的扁平石板仔细垒砌渠壁和渠顶,缝隙用黏土混合灵泉泥浆(增强粘性和防水)封死,最后覆盖上厚厚的河床淤泥和碎石。整个过程极其隐蔽,如同在进行一场地下战争。
沉淀池的建造相对公开一些,林小满对外宣称是为了“澄清水源,让大家喝得更干净”。王老实发挥木工手艺,制作了简单的木闸门控制流量。
多级过滤与生态融入:
当暗渠贯通,清澈的泉水(实为稀释灵泉)从地下汩汩流入新挖的沉淀池时,所有人都围拢过来,看着池底鹅卵石和砂砾间流淌的活水,充满了新奇和喜悦。
“这水看着更清亮了!”
“坊主想得周到,这样沉淀一下,泥沙就少了!”
林小满蹲在池边,看着水流,心中稍定。这第一层过滤,能去除悬浮杂质,更重要的是,鹅卵石和砂砾表面会自然形成微生物膜,对水质进行初步的“自然化”处理,削弱灵泉过于“纯净”的特质。
水流通过木闸门,流入下游的取水洼地。林小满特意让人在洼地边缘撒上一些本地芦苇和蒲草的种子,并用掺有少量灵泉的洼地水浇灌。很快,几丛青翠的芦苇便从水边钻出,随着水流轻轻摇曳,为洼地增添了几分野趣和“自然”气息。
明渠系统也延伸开来。水流顺着浅浅的土沟,缓缓流向新开垦的田地。水流经过的地方,干燥的泥土变得,一些耐寒的野草种子开始萌发。林小满要求,灌溉时优先使用明渠水,只在作物关键生长期或特殊需要时(如育苗),才由她亲自用取水洼地的水进行少量补充浇灌。
平衡与隐患:
新的水源系统悄然运行起来。效果是显著的:
取水点固定且相对隐蔽(荆棘小径+沉淀池缓冲),取水人流得到控制,暴露风险降低。
用于灌溉的明渠水,效果温和,作物长势良好但不至于逆天,混种策略更容易掩饰。
沉淀池和明渠沿途的植被开始恢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相对自然的湿地生态,稀释了灵泉的局部影响。
村民们喝着沉淀后依然甘甜(但效果略减)的水,用明渠水浇灌田地,并未察觉太多不同,只觉得坊主做事愈发周全。
然而,林小满的警惕丝毫未减。她知道这系统并非完美:
沉淀池的伪装: 池水依然比普通水优质太多,长期饮用者体质改善仍是隐患。
核心掌控: 暗渠源头和灵泉注入点是她最大的秘密,只有她一人知晓和操作,一旦她出事,系统可能崩溃。
生态扰动: 明渠沿途植被恢复速度还是略快于正常,需要持续观察。
王富贵的眼睛: 商队往来频繁,难保不会有人注意到取水系统的“讲究”和水质的异常。
一天傍晚,林小满独自来到沉淀池边。夕阳的余晖洒在清澈的池水上,倒映着天边的晚霞。池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几尾不知何时游进来的小鱼苗在水草间穿梭。她掬起一捧水,清凉甘冽。这水,承载着“丰收坊”的生命线,也隐藏着随时可能引爆的危机。
她看着水流静静汇入下游的取水洼地,再通过明渠,如同血脉般滋养着这片新生的土地。水源的布局,如同下了一盘暗棋,将灵泉的力量分散、隐藏、融入自然。但这盘棋,步步惊心。她必须时刻警惕,维持这脆弱的平衡,确保“丰收坊”的生命之泉,永不枯竭,也永不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