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西章 县域特色
临江市临山县的茶园里,云雾缭绕中,采茶姑娘们背着竹篓,指尖在茶树上翻飞。林砚秋戴着斗笠蹲在垄间,看着她们将鲜叶投入智能采茶机,机器屏幕实时显示茶叶的茶多酚含量和嫩度等级。
“这台‘红旗1号’采茶机,是临江机床厂根据老茶农的手势动作研发的。”县长兴奋地介绍,“以前十个人一天采一亩,现在一台机器两小时搞定,还能挑最嫩的芽头。”
县域特色产业的破题,始于林砚秋的“卫星计划”——让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产业卫星”。临山县的“茶叶卫星”能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江城区的“渔业卫星”可追踪鱼群洄游路线;就连曾以煤矿闻名的铁川县,也发射了“生态修复卫星”,实时监测废弃矿山的植被恢复。
在江城区的“智能渔网”示范基地,渔民老陈盯着平板电脑上的鱼群热力图,手指轻点下单捕捞。“以前出海靠经验,现在靠卫星,”他笑着拍打渔网上的红星标记,“这网撒下去,捞的都是‘科技鱼’。”
最让人惊艳的是铁川县的“红色矿山公园”。曾经黑乎乎的矿井里,LED灯勾勒出红军当年在此隐蔽生产的场景,游客戴着AR眼镜,能“遇见”虚拟的矿工党员,听他们讲述“用煤块换枪炮”的故事。开园首月,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过去一年的煤炭产值。
“这叫‘黑色产业变金色风景’。”林砚秋在县域经济论坛上展示对比数据,“铁川县的PM2.5浓度下降了41%,老百姓的钱包鼓了3倍。”
然而,特色产业的标准化难题却让不少区县犯难。临山县的茶叶因炒制手法不同,品质参差不齐,电商平台退货率高达25%。林砚秋带着团队蹲点茶厂,联合老茶农和食品专家制定《临山红茶制作规范》,将“杀青温度”“揉捻时间”等经验量化为可复制的标准。
“现在每片茶叶都有‘数字身份证’,”茶厂老板展示区块链溯源码,“扫码就能看到是谁采的、谁炒的,连炒茶时的锅温变化都有记录。”
在青源县,“红色农耕”模式升级为“区块链农场”。消费者通过APP认养蔬菜,不仅能实时观看种植过程,还能获得参与“虚拟锄草”“线上施肥”的资格,收获的蔬菜可选择邮寄或到农场自提。首批认养的1000亩菜地,24小时内被抢购一空。
“这是‘从田间到指尖’的全链条信任。”林砚秋在农场首播中举起一颗西红柿,“它的生长过程有128个数据节点上链,比有些企业的财务报表还透明。”
县域特色产业的崛起,让青河集团残余势力坐立不安。他们雇佣水军在网上散布“智能渔网破坏生态”“区块链农场是骗局”等谣言,却被临江市网安部门用“红色舆情监测系统”实时抓取,联动地方政府迅速辟谣。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数据。”林砚秋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监测报告,“我们的智能渔网采用仿生设计,对幼鱼的误捕率低于3%;区块链农场的蔬菜检测合格率100%。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回应。”
深夜,林砚秋站在临江市域地图前,看着各区县的特色产业图标在电子屏上闪烁。临山县的茶叶图标旁,飘着一缕虚拟茶香;江城区的渔网图标下,游动着逼真的虚拟鱼群;青源县的红星图标更是璀璨夺目,与兵工厂遗址的实景画面实时联动。
他摸出红军徽章,放在地图上的青源县位置——徽章的红芒与屏幕上的县域之光相互交融,仿佛八十年前的星星之火,正在今天的县域大地形成燎原之势。
手机震动,周明薇发来消息:青源县的‘红色快递’开通了,老百姓寄农产品能选‘红军邮路’,包装上印着当年的鸡毛信图案,大家都说‘这快递有温度’。
他笑了,回复:县域虽小,却装着中国最真实的烟火气。当每个区县都能发光,临江就成了星河。
晨雾中,临山县的茶叶卫星掠过天际,将第一缕阳光洒在茶园里。林砚秋知道,这场县域特色产业的变革,不仅是经济的转型,更是文化的复兴——让每个区县都能骄傲地说出自己的故事,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在发展中守住乡愁。
而他,有幸成为这些故事的记录者,更是这些梦想的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