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军工民用

铁肩 萱盈奕 2662 字 2025-05-14 17:04

第五十三章 军工民用

临江市军工产业园的保密车间里,林砚秋戴着防护眼镜,看着激光焊机在潜艇钢板上打出精准焊点。军工厂长压低声音:“这技术全球只有三个国家掌握,以前我们连进口设备的维修都受制于人。”

“现在呢?”林砚秋盯着实时监测屏幕。

“现在,”厂长嘴角上扬,“我们用临江机床厂的智能焊机改的,连操作界面都是中文手写体。”

军工民用的破题始于一次“意外碰撞”。某军工企业的老技工在“数字工匠”培训班上,随手画下的潜艇阀门设计图,竟启发纺织厂开发出新型纺织机械配件。林砚秋得知后立刻拍板:“打开围墙,让军工技术‘接地气’。”

首场“军工开放日”上,市民们第一次见到退役的扫雷艇,讲解员揭开甲板下的防腐涂层:“这种材料曾用于航母,现在你们穿的防蚊服里就有它的‘亲戚’。”某宝妈摸着防蚊服惊叹:“原来军工离我们这么近!”

军工技术民用化的清单越拉越长:潜艇的压载水技术被改造成污水处理设备,用于青源县的蔬菜基地;战斗机的空气净化技术植入家用空调,打出“军工级洁净”卖点;就连导弹制导系统的算法,也被优化成智能物流的路径规划模型。

“这不是‘军转民’,是‘民拥军’。”林砚秋在军工民融合大会上展示数据,“去年民用企业承接军工配套项目127个,产值超百亿,更关键的是——”他举起一件印有红星标志的民用防护服,“当老百姓用上军工品质的产品,就是对国防事业最首接的支持。”

然而,涉密技术的民用边界让不少军工企业顾虑重重。林砚秋带着法务团队蹲点一个月,制定出《军工技术民用化安全评估指南》:“我们划出‘红色安全线’——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坚决守住,成熟的辅助技术大胆放开。”

某军工船厂的老师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船舶除锈技术转让给临江钢铁厂。当钢铁厂的钢板除锈效率提升5倍,成本降低60%时,老师傅拍着大腿:“早知道该早点‘跨界’!”

在青源县,军工企业的无人机团队正在培训农民操控植保无人机。赵桂花戴着飞行头盔,看着无人机在茶园上空盘旋,笑得合不拢嘴:“俺这把年纪,也能当‘飞行员’了!”

军工民用的深度融合引起了青河集团残余势力的恐慌。他们雇佣黑客攻击军工民融合数据平台,却发现所有传输数据都用红军时期的“跳频密码”加密,最终只能望城兴叹。林砚秋得知后笑言:“当年的‘土密码’,现在成了‘洋黑客’的噩梦。”

深秋的军工产业园里,退役的坦克履带被改造成儿童乐园的步道,炮管里种满了鲜花。林砚秋带着儿子踩在履带上,小家伙指着炮管里的向日葵:“爸爸,这个大炮会开花!”

“因为它现在的‘炮弹’,是希望。”林砚秋摸着履带边缘的弹痕,想起军工厂长说的话:“最好的国防,不是让人民看到战火,而是让战火远离人民。”

手机震动,周明薇发来消息:青源县用军工技术建了智能灌溉系统,野葱亩产又涨了!老百姓说,这是‘解放军叔叔给的丰收’。

他笑了,回复:军工民用,就是要让保家卫国的技术,也能捧起老百姓的‘菜篮子’。这,才是真正的军民一家亲。

夕阳西下,军工产业园的哨兵依然挺立,而不远处的民用车间里,工人们正用军工技术生产着千家万户的日用品。林砚秋知道,当国防力量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当红色基因与工业文明相互赋能,中国的制造业,就真正拥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