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绿色转型

铁肩 萱盈奕 2660 字 2025-05-14 17:04

第五十二章 绿色转型

临江市钢铁厂的烟囱不再喷出浓烟,取而代之的是袅袅白雾。林砚秋站在厂区的“碳中和监测中心”,看着屏幕上的碳排放数据从5.6吨/吨钢降至1.2吨/吨钢,转头对厂长说:“现在你们的钢,是真正的‘绿色钢铁’了。”

绿色转型的关键战役始于一场“赌局”。当某跨国钢铁企业嘲笑临江钢铁厂的环保改造是“赔本买卖”时,林砚秋提出用碳积分交易决胜负:“一年后,看谁的钢材更值钱。”

为了打赢这场仗,他带着团队跑遍欧洲的钢铁厂,最终在德国找到了“氢冶金”技术突破口。然而,外方专家耸耸肩:“技术可以卖,但核心参数嘛……”

“我们自己干。”林砚秋回到临江,组建由老技工、大学教授、归国留学生组成的“氢能攻坚队”。在兵工厂遗址的地下室里,他们用三个月时间画出上万张设计图,终于在某夜凌晨,看着第一炉氢能炼钢成功出钢。

“这炉钢水,比金子还贵。”老技工李师傅抹着眼泪说,“因为它没让青河多冒一口黑烟。”

绿色转型的红利远超预期。当临江钢铁厂的“零碳钢材”拿到欧盟碳关税豁免时,订单量激增300%。林砚秋趁热打铁,推出“绿色供应链”认证,要求上下游企业都达到环保标准:“我们要的不是单个企业的绿色,是整个产业链的生态。”

在纺织厂,废水处理后的再生水被用来灌溉青源县的蔬菜基地,形成“工业废水—农业灌溉—生态循环”闭环。赵桂花尝着用再生水浇灌的野葱,竖起大拇指:“比以前更脆生,带着青河的清甜!”

然而,绿色转型触碰了既得利益。某化工企业老板深夜堵在林砚秋家门口,塞来一个装满现金的信封:“只要睁只眼闭只眼,临江的GDP还能涨两个点。”

“但青河的水质会跌十个点。”林砚秋推开信封,“你知道当年红军为什么能赢吗?因为他们心里装的是老百姓,不是自己的腰包。”

次日,该企业因偷排废水被勒令停产,林砚秋在全市环保大会上展示暗管偷拍视频:“环保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谁要是敢污染临江的青山绿水,我就跟他死磕到底。”

为了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他推动建立“全民碳账户”,市民乘坐公交、垃圾分类都能积累碳积分,兑换景区门票、商场折扣。某中学生用积分换了个红军徽章造型的充电宝,兴奋地说:“原来保护环境,还能‘赚’信仰!”

深秋的青河岸边,林砚秋和周明薇沿着生态步道散步。河水清澈见底,一群小鱼逆流而上。她指着远处的光伏电站:“青源县的光伏电,现在能首接供给临江的绿色工厂了。红绿联动,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可持续,还要可复制。”林砚秋摸出手机,展示刚收到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函,“下个月去纽约讲讲临江经验,让全世界看看,中国的传统产业怎么变‘绿’。”

周明薇笑了,从包里掏出枚红叶书签,上面印着临江钢铁厂的氢能炼钢流程图:“这是青源县小学生做的‘绿色作业’。你看,连孩子们都知道,绿色不是负担,是未来。”

夜幕降临时,钢铁厂的氢能储罐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像极了八十年前兵工厂的弹药库。林砚秋知道,当年的战士用生命守护山河,今天的他们用科技重塑山河——不变的,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对子孙后代的担当。

他摸出红军徽章,别在“碳中和先锋”荣誉证书上——五星红芒与证书的绿色封面相互辉映,宛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绿色转型的战场上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