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兵工厂探秘
青源县后山的晨雾中,林砚秋握着罗盘站在“赤卫”石门前,罗盘指针突然剧烈晃动——这是金属探测仪发出的警报。周明薇戴着安全帽凑过来,手电筒光束扫过石门缝隙:“里面有异常磁场,可能藏着未引爆的炸药。”
“青河集团果然留了后手。”林砚秋摸出军用匕首,轻轻撬动门缝里的泥土,露出半截锈迹斑斑的导火索。他屏住呼吸,用镊子夹出导火索,赫然发现上面印有“青河爆破公司”字样。
“他们想把兵工厂和我们一起炸掉。”周明薇的声音里带着怒火,“通知排爆小组,启动‘蚂蚁搬家’式拆除。”
整整八个小时,排爆专家们趴在地上,用手术刀般的精准拆除了37处爆炸装置。当最后一枚雷管被移出时,林砚秋擦了擦额角的冷汗,与周明薇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有对敌人狠辣手段的警觉。
石门终于打开,发霉的空气里夹杂着铁锈味。林砚秋打开战术手电,光束扫过斑驳的石壁,突然定在一幅壁画上——戴着八角帽的红军战士们正推着石磨,旁边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是兵工厂的生产场景。”周明薇掏出手机拍照,“这比任何文字记录都珍贵。”
深入洞内,他们发现了完整的军工生产线:铸枪模子、弹药箱、甚至还有未完成的地雷。林砚秋拿起个锈迹斑斑的子弹壳,底部刻着“赤卫”二字,与石门上的字迹一致。
“赵志国日记里的‘密码’,可能就是这些刻痕。”他指着墙上的符号,“这是摩斯密码,翻译过来是‘誓死保卫兵工厂’。”
周明薇的手机突然震动,是省文物局发来的加急文件:据境外情报,青河集团雇佣国际文物走私团伙,计划今晚突袭兵工厂。
“他们动作很快。”林砚秋看了眼手表,下午三点,“通知军分区,启动一级战备。我们就在这里守株待兔。”
夜幕降临,兵工厂外的树林里,林砚秋和周明薇趴在草丛中,夜视仪里映出三辆黑色越野车驶来。为首的男子下车后,对着石门比了个手势,几个黑影立刻掏出炸药包。
“行动!”周明薇按下对讲机。
刹那间,探照灯照亮整片区域,武警战士从西面八方冲出,枪口对准走私团伙。林砚秋冲上前,一脚踢飞炸药包,却在看清为首男子的脸时愣住——那是青河集团老板的贴身保镖,曾在境外军事基地受训。
“林县长,久仰大名。”男子冷笑,“可惜你见不到兵工厂的秘密了。”他突然按下袖口的遥控器,远处传来沉闷的爆炸声——青河集团在另一处山体埋设的炸药引爆,试图制造山崩掩盖突袭。
“糟了,地道!”周明薇脸色一变。
两人狂奔回洞内,只见后墙出现巨大裂缝,泥土簌簌掉落。林砚秋想起赵志国地图上的标记,突然大喊:“跟我来!”
他带领众人穿过狭窄的地道,尽头是块刻着红星的石板。当石板被推开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里面是间密封的档案室,整齐排列着红军兵工厂的生产记录、党员名册,甚至还有未寄出的家书。
“这是‘红色方舟’。”周明薇轻轻拂去档案上的灰尘,“当年红军早有准备,一旦兵工厂遇袭,就把核心资料藏在这里。”
林砚秋翻开一本党员名册,第一页是赵志国的名字,入党介绍人栏写着“匿名”。他忽然想起前县长工作日志里的“密码”,原来真正的秘密,不是坐标,而是信仰——是即使暴露身份也要守护的忠诚。
凌晨,当省文物局的车队载着档案离开时,林砚秋和周明薇坐在石门前,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她摸出父亲的抗美援朝勋章,放在赵志国的党员名册旁:“两代人,同一个信仰。”
“所以我们赢了。”林砚秋笑了,摸出自己的红军徽章,与勋章、名册摆成三角——像座永不倒的丰碑。
手机震动,苏明薇发来儿子的语音:“爸爸,老师说今天学了‘地道战’,我长大了也要当挖地道的英雄!”
他眼眶一热,回复:“你 already 是英雄,因为你生在一个有无数英雄守护的国家。”
晨雾散去,兵工厂的红星在阳光下闪耀。林砚秋知道,这场探秘之旅揭开的不仅是历史的封印,更是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承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有些东西,永远不能丢,永远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