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生态硬仗

铁肩 萱盈奕 2626 字 2025-05-14 17:04

第二十八章 生态硬仗

青源县的水泥厂烟囱最后一次喷出浓烟时,林砚秋站在监测塔上,看着PM2.5数值从217降至189。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厂区门口,有人抱着安全帽发呆,有人小声咒骂,而他的目光始终盯着烟囱——这个曾被视为“县柱子”的庞然大物,即将成为历史。

“林县长,”水泥厂厂长递来联名信,“2000多工人求您再考虑考虑……”

“我考虑了三年。”林砚秋接过信,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签名,“肺癌发病率每年上升2%,周边农田重金属超标,这些数据比签名更沉重。”他指了指远处戴着口罩劳作的农民,“你们赚的是钱,他们赔的是命。”

爆破当天,全县干部和村民代表聚集在安全区。林砚秋举起对讲机:“5、4、3……”数到“1”时,烟囱应声倒地,激起的尘埃中,他看见几个老工人抹起了眼泪。

“别难过,”他走到他们身边,“光伏电厂己经开工,你们中有300人会成为首批员工。”他掏出“退伍军人创业园”的培训手册,“剩下的人,政府负责免费培训,推荐就业。”

尘埃落定后,林砚秋在废墟上种下第一棵枫树。树苗在风中摇曳,他想起在部队时种下的界碑——同样是在荒芜之地,同样是为了守护。

消息传开,网上出现大量质疑声:“GDP降了谁负责?”“搞环保就是作秀!”林砚秋却在抖音开启“水泥厂变形记”首播,镜头对准正在安装的光伏板和破土而出的树苗:“今天少一根烟囱,明天多一片森林。青源县不需要带污染的GDP。”

首播中,他突然收到一条私信:“林县长,我父亲死于尘肺病,感谢您关了水泥厂。”

他眼眶一热,回复:“这是我们的责任。”

为了对冲GDP下滑压力,林砚秋带着团队跑遍全省,争取到“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在省能源局会议室,他打开青源县的光伏规划图:“我们计划在五年内让清洁能源占比达到70%,不仅能减少污染,还能通过碳交易增加收入。”

某专家质疑:“理论可行,实操难度太大。”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太难’。”林砚秋展示石河镇的试点数据,“我们己经做到了45%,剩下的25%,用军人的执行力去拼。”

回到县里,他推行“干部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离任干部必须通过生态审计。在动员大会上,他敲着审计报告:“今天你批准一个污染项目,退休后也要被追责。这不是苛刻,是底线。”

深夜,他在办公室核算生态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10天增至287天,青河水质从劣Ⅴ类恢复至Ⅲ类,全县新增绿地面积1200公顷。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与污染企业的斗智斗勇。

手机震动,苏明薇发来儿子的画作《蓝天保卫战》:画中,戴着军帽的爸爸举着树苗,打败了长着烟囱脑袋的“污染怪兽”。

他笑了,回复:“告诉儿子,怪兽己经被打跑了,以后的天空会越来越蓝。”

凌晨,他摸出红军徽章,放在生态成绩单上——五星的光芒与绿色数据相互映衬,仿佛在说:真正的政绩,不是刻在烟囱上的数字,而是印在老百姓肺里的清新空气。

窗外,新种的枫树在月光下舒展枝叶。林砚秋知道,这场生态硬仗才打完上半场,但只要坚持下去,青源县终将变成“抬头见蓝、低头见绿”的美好家园。

因为有些仗,现在不打,后代就得打;有些苦,现在不吃,百姓就得吃。而他,愿意做那个扛着树苗冲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