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产业链重构
青源县的初春带着料峭寒意,林砚秋站在石河镇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工地上,看着第一块光伏板被安装到屋顶。远处的高山蔬菜基地里,菜农们正在给新品种“红军菜”(实为当年红军食用的野生菜种)除草,嫩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林县长,”农业局李科长递来报表,“高山蔬菜认证申请被驳回了,理由是‘品牌缺乏文化内涵’。”
“缺乏文化内涵?”林砚秋皱眉,“那就给它加上。”他转身走向菜地,摘了片“红军菜”叶子,“当年红军靠这些野菜充饥,现在我们要让它们成为‘红色营养餐’。”
当天下午,县农业局会议室里,林砚秋铺开“红色农耕体验”规划图:“我们要把菜地变成课堂,游客可以亲手摘菜、听老党员讲故事,最后把菜带回家——这叫‘带走一棵菜,带回一段历史’。”
文旅局局长面露难色:“可这跟传统旅游不一样……”
“所以才需要创新。”林砚秋点开石河镇的抖音账号,最新视频里,李怀林戴着草帽教游客辨认野菜:“这是马齿苋,红军叫它‘保命菜’,当年俺爹就是靠这个挺过了封锁线……”视频点赞量己突破50万。
冷链物流中心竣工那天,林砚秋亲自为第一车蔬菜贴上标签:“石河镇红色农耕基地出品,每棵菜都有红色故事。”运输车载着蔬菜驶离时,他忽然想起在部队时押运物资的场景——同样的使命感,不同的战场。
在废弃矿场改造的光伏小镇,退伍军人王铁蛋正在教新员工调试太阳能板。这个曾经的爆破手,现在成了“阳光守护者”。林砚秋拍着他的肩膀:“当年炸山开矿,现在用阳光发电,这叫‘把破坏的手变成建设的手’。”
王铁蛋摸了摸后脑勺:“刚开始真不适应,现在觉得,比闻炸药味舒服多了。”
为了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林砚秋带着团队进驻首播间。他穿着迷彩服,面前摆着刚摘的“红军菜”和石河镇的野蜂蜜:“家人们,这菜叫‘红军菜’,咬一口,能尝到当年的苦;这蜜叫‘拥军蜜’,尝一口,能品到现在的甜。”
网友们疯狂下单,3小时卖出2万斤蔬菜、5000瓶蜂蜜。首播间里,有网友留言:“林县长,下次带我去菜地摘菜啊!”
“没问题!”林砚秋笑着回应,“我们在石河镇等你,让老党员给你讲真正的红军故事。”
产业链的重构并非一帆风顺。某食品加工厂老板找到林砚秋,想低价收购蔬菜做腌制品:“林县长,您给个政策倾斜,我保证让全县菜农都赚钱。”
“我要的不是‘赚钱’,是‘赚良心’。”林砚秋拒绝了对方,“腌制品添加剂多,不符合我们的有机标准。要做,就做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
他转身投入有机蔬菜深加工研发,请来省农科院专家,开发出脱水蔬菜、蔬菜脆片等零添加产品。当第一批产品下线时,质检报告显示:“零农药残留,富含多种维生素。”
“这才是我们要的产业链。”林砚秋拿起蔬菜脆片,“它不仅能让老百姓吃得健康,还能让他们记住,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当年的野菜根熬出来的。”
深夜,他在办公室整理产业链数据,忽然接到苏明薇的电话:“儿子今天在幼儿园说,爸爸是‘蔬菜超人’,能把野菜变成宝贝。”
“那你告诉他,”林砚秋笑了,“超人不是我,是那些在地里流汗的老百姓,还有八十年前嚼着野菜打鬼子的红军。”
窗外,石河镇的光伏小镇亮起成片的灯光,像散落的星星。林砚秋摸出红军徽章,放在刚出炉的农产品检测报告上——五星红芒与绿色认证标志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当红色基因融入绿色发展,就能孕育出最有生命力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