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官场“孤立”

铁肩 萱盈奕 2936 字 2025-05-14 17:04

第二十西章 官场“孤立”

青源县常委会议室的空调开得很足,林砚秋却感到后颈发凉。投影仪上青河集团的“红色文旅综合体”方案第三次被提上议程,多数常委的表态让他如坐针毡。

“我认为项目可行,”县招商局王局长率先发言,“青河集团承诺投资8亿,能解决3000人就业……”

“但会破坏红军洞的原生环境!”林砚秋打断道,“省文物局明确要求遗址周边一公里内禁止任何大型工程,这是底线!”

副县长张为民咳嗽两声:“小林啊,文物保护要搞,经济发展也要搞嘛。再说了,青河集团是县里的纳税大户……”

“纳税大户就能践踏历史?”林砚秋翻开《青源县革命烈士名录》,“这里记载的172名烈士,平均年龄不到20岁,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土地,不是用来换GDP的!”

会场陷入沉默。县长敲了敲桌子:“这样吧,先搁置争议,下次会议再讨论。小林,你刚到县城,多听听老同志的意见。”

散会后,林砚秋在走廊遇见刘成,对方似笑非笑地说:“年轻人,太固执容易没朋友。”

“我来县城不是为了交朋友。”林砚秋首视他的眼睛,“是为了做事。”

回到办公室,他盯着墙上的青源县地图,忽然抓起电话:“小陈,通知全县副科以上干部,明天去红军洞开现场会。”

次日清晨,二十辆考斯特大巴驶进石河镇。林砚秋站在红军洞前,身后是新立的文物保护碑,李怀林穿着洗旧的军装,捧着当年从洞里挖出的弹壳。

“同志们,”林砚秋的声音穿透晨雾,“这不是普通的山洞,是1934年红军的野战医院。这位李怀林老同志的父亲,当年就在这里养伤,用的绷带是老百姓的被面,止痛药是熬的草药。”

李怀林向前一步,展示手臂上的伤疤:“我爹说,敌人的炮弹炸塌洞口时,是赵志国班长用身体顶住碎石,让伤员先撤。现在有人想在这儿盖KTV,你们对得起烈士吗?”

会场鸦雀无声。林砚秋翻开现场发放的《文物勘探报告》:“洞里每一块弹壳、每一片药棉,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我们的任务,不是开发,是守护。”

中午在镇政府食堂吃饭时,王局长看着粗瓷碗里的玉米饼,嘟囔道:“搞这种形式主义……”

“这不是形式主义,”林砚秋咬了口饼,“是让大家记住,我们坐的椅子,是老百姓用送红军的门板做的;我们吃的粮食,是当年红军舍不得吃的口粮种出来的。”

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气氛明显松动。年轻干部们围在林砚秋身边,翻看他带来的红军日记影印件,老同志们则低声交流着刚才的现场感受。

“林县长,”某镇党委书记开口,“我支持你的意见,红色资源确实不能商业化。”

林砚秋点点头:“我们可以搞红色研学、生态旅游,但必须守住底线。比如石河镇的‘重走长征路’徒步线,既能教育人,又能带动经济,这才是正道。”

散会时,夕阳给红军洞镀上一层金边。林砚秋看着干部们陆续上车,李怀林凑过来:“当年俺们连开战前会,也是这么个劲头。”

“对,这就是战前会。”林砚秋笑了,“接下来,我们要打一场硬仗,守住青源县的红色根脉。”

手机震动,苏明薇发来消息:“儿子今天问,为什么爸爸总跟坏人吵架。我告诉他,因为爸爸是奥特曼,要保护地球。”

他回复:“告诉儿子,奥特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夜幕降临,林砚秋站在红军洞前,看着洞口的“军人守护岗”哨兵敬礼的剪影。远处,石河镇的民宿亮起暖光,游客们围着篝火听老党员讲故事。他知道,这场官场的“孤立”只是暂时的,当越来越多的人真正理解红色资源的价值,正义的力量终将汇聚成洪流。

因为有些事,不需要多数人一开始就认同,只需要少数人始终坚持。而他,愿意做那个始终坚持的少数人。

(第二十西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