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坊”定居点初具雏形,十几座半地穴式的土窝子像雨后蘑菇般紧贴着背风的土坡。蜿蜒的引水沟将“神水”从下游洼地引向新开垦的田地。田垄间,被“神水”浸泡过的豆种(实为空间高产种)破土而出的嫩苗,明显比旁边普通种子长出的苗更加粗壮、翠绿,在晨风中舒展着生机,成为这片荒原上最耀眼的希望之色。
然而,开荒的艰难并未因希望而减轻分毫。
“哐啷!”
一声闷响,伴随着李铁牛压抑的痛哼。他手中的新锄头再次狠狠砸在一块潜藏在沙土下的坚硬石头上,巨大的反震力让他本就留有旧伤的腰眼一阵剧痛,手臂酸麻,虎口发麻。他喘着粗气,看着锄刃上新增的一个小缺口,心疼得首咧嘴。
“这鬼地!石头也忒多了!” 旁边的王老实也累得首不起腰,他的旧锄头木柄己经开裂,全靠草绳勉强捆扎着。
开垦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众人的期待。仅有的两把新铁锄头成了宝贝疙瘩,磨损严重,而更多的村民只能用木棍、石片甚至双手去对付坚硬如铁的沙土和无处不在的碎石,效率低下,双手磨得鲜血淋漓。眼看着“神水”滋养的豆苗长势喜人,但可供它们生长的熟地却少得可怜,众人的焦虑如同荒原上的野草,悄悄滋生。
林小满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蹲在自家土屋的角落,借着从门口透进来的微弱天光,意念沉入空间。这一次,她的目标不是灵泉,也不是仓库里的粮食,而是那座古朴书架上的《百艺全书》。
指尖(意念)拂过兽皮封面,一种奇异的冰凉感传来。当她“翻开”书页时,海量的信息不再是模糊的洪流,而是随着她的意念聚焦,变得清晰、条理分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农耕篇:器用改良……”
“木石篇:榫卯基础、楔力应用……”
“营造篇:简易杠杆、滑轮省力……”
“百工篇:淬火、退火、渗碳之法……”(仅有最粗浅概念)
“农肥篇:草木灰肥、粪肥堆沤、绿肥种植……”
无数图文并茂的知识涌入脑海,古老而实用。林小满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末世里磨砺出的学习能力和对实用技术的敏锐让她迅速抓住重点。她的目光在“器用改良”和“简易肥料”的章节上反复流连,一个计划迅速成型。
第二天清晨,当众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继续与硬土搏斗时,林小满将大家召集到了“坊心”空地上。她面前,摆放着几样东西:那把被李铁牛磕出缺口的锄头,王老实那把快要散架的旧锄头,一堆昨夜收集的、燃烧充分的草木灰,还有几块从河滩捡来的、形状各异的坚硬鹅卵石。
“大家这几天辛苦了。” 林小满的声音带着理解和坚定,“开荒难,难在地硬,难在工具不趁手。光靠力气硬拼不行,得用巧劲,得让工具更耐用!”
她拿起李铁牛那把缺口锄头,指着刃口:“看,这里崩了。硬碰硬,再好的铁也经不住石头磕。” 她又拿起王老实的旧锄头,“木柄开裂,使不上力,还容易伤手。”
众人点头,深有同感,眼中充满期待。满丫头又要拿出什么神奇的法子了?
“《百艺全书》里有先人的智慧,” 林小满适时地引出典籍,增加权威性,“教了我们几个改良工具的法子。”
她首先拿起一块边缘相对锋利的扁平鹅卵石:“铁不够,石头也能帮忙!” 她示意李铁牛和王老实将各自的锄头木柄卸下。然后,她亲自操刀(用一块更坚硬的燧石),小心翼翼地在那扁平鹅卵石较厚的一端,凿出一个粗糙但大致契合锄头铁件尾端的凹槽!
“这是‘石楔’!” 林小满解释,“把铁件卡进这石头的凹槽里,再用结实的藤蔓或者皮绳(暂时没有)死死绑紧!” 她一边说,一边麻利地将李铁牛的锄头铁件嵌入石楔凹槽,用浸过水的坚韧草绳一圈圈死死捆扎固定。一个简陋却异常坚固结实的“石柄锄”诞生了!
“试试!” 林小满将石柄锄递给李铁牛。
李铁牛半信半疑地接过,入手沉甸甸的,但石柄的握持感异常稳固。他走到田边,对着之前磕坏锄头的那片硬土,用力一抡!
“咚!” 一声闷响,锄头稳稳地嵌入硬土,反震力被沉重的石柄吸收了大半,传递到手臂的震动小了很多!而且石柄与铁件的连接处纹丝不动!
“好!好家伙!” 李铁牛又惊又喜,连连挥动,感觉腰眼的压力都减轻了,“稳当!得劲!再也不怕震脱手了!”
王老实见状,也赶紧把自己的旧锄头铁件拆下,眼巴巴地看着林小满。林小满如法炮制,很快又做出了一把石柄锄。其他只有木棍的村民,也纷纷寻找合适的石头,在林小满的指导下,制作简易但实用的石斧、石镐头。
工具问题初步解决,林小满又将目光投向那堆草木灰和收集起来的人畜粪便(主要是人粪和少量收集的鸟粪)。
“地要肥,苗才壮。光靠‘神水’浇地,太金贵。” 林小满指着堆在角落的粪便和草木灰,“《百艺全书》里说了,这些东西,混上土,沤烂了,就是上好的肥料!叫‘土粪’!”
她指挥张婶等妇人,在远离水源和居住区的地方,挖了几个深坑。一层土、一层薄薄的粪便、一层草木灰,再覆盖一层土,如此反复堆积。最后用稀泥封顶,只留几个小孔透气。
“这叫堆肥!让它自己慢慢发热、腐烂,过段时间,就是养地的好东西!” 林小满解释道。虽然过程原始,气味也不好闻,但这套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让习惯了只知向土地索取的佃户们感到新奇又信服。
效率提升:
有了更趁手耐用的工具(石柄锄、石斧),开荒的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了。沉重的石柄虽然增加了重量,但其稳固性和吸震性让李铁牛、王老实等主要劳力能持续更久地挥动工具,腰伤复发的频率大大降低。碎石和硬土被一块块撬开、翻起。
林小满也没闲着。她根据《百艺全书》中“杠杆省力”的原理,找了一根粗壮的长木杆和一块稳固的大石头做支点,指导村民制作了简易的撬棍。遇到深埋的大石块,几个人合力用撬棍,往往能事半功倍地将其移开,省去了无数挖掘的力气。
她还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双人拉犁”——用坚韧的藤蔓将两根削尖的硬木并排捆扎,前端套上绳索,由两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掌控方向和深度。虽然简陋,但比单纯用锄头翻地的效率高了不少,尤其是在相对松软些的土地上。
解决生存难题:
食物依旧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存粮在减少,野菜越来越难找。
林小满的目光投向了那条干涸的旧河床。《百艺全书》的“渔猎篇”给了她灵感。河床虽然干涸,但一些低洼处还残留着浅浅的泥水坑,偶尔能看到小鱼小虾挣扎的身影。
她带着李铁牛和王老实,在河床底部一处相对低洼、淤泥较深的地方,用石头和挖出的湿泥垒砌了一个简易的“V”字形围堰,开口处留窄,内部挖深。然后在围堰最深处,放置了一个用柔韧枝条和草绳编制的、口小肚大的简易鱼篓。
“这叫‘堰篓’,” 林小满解释,“晚上下点小雨或者起雾,坑里积水稍微多点,鱼虾就会顺着水流往低处钻,进了这个篓子就出不来了。”
众人将信将疑。结果第二天一早,李铁牛跑去查看,惊喜地发现鱼篓里竟然真的困住了七八条手指长的小鱼和十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虽然不多,但却是难得的荤腥!这意外的收获让整个“丰收坊”都沸腾了!妇人们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小鱼小虾,熬煮出乳白鲜香的鱼汤,每人分得一小口,那久违的肉味让所有人热泪盈眶。这不仅是食物,更是智慧带来的希望!
信任与归心:
当李铁牛挥舞着石柄锄,轻松撬开曾经让他腰伤复发的硬土时;
当张婶她们将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堆肥填入新开垦的田垄时;
当孩子们捧着破碗,小口啜饮着来之不易的鱼汤时;
林小满的形象,在“丰收坊”所有人心目中,变得无比高大而具体。她不仅是带来“神水”和“神种”的福星,更是拥有“百艺”之能的智者!她传授的技巧,实实在在解决了他们生存的难题,提高了效率,带来了食物!
“满丫头……不,坊主!” 张婶在分发鱼汤时,下意识地改了口,语气充满了由衷的敬佩,“要不是你懂这些法子,咱们哪能吃上这口鲜的!”
“是啊,坊主!那石柄锄太好使了!” 李铁牛拍着结实的石柄,笑得憨厚。
连沉默寡言的王老实都难得地开口:“那撬棍……省老劲了。”
“坊主”这个称呼,第一次被村民自发地叫了出来。不再是玩笑或试探,而是带着深深的认同和依赖。林小满没有推辞,只是平静地点点头,接受了这个身份。
夜深人静,林小满再次翻开《百艺全书》。这一次,她的目光落在了“纺织篇”和“制陶篇”的粗浅介绍上。工具在改进,肥料在堆沤,食物来源在拓展,但“丰收坊”要真正站稳脚跟,要和王富贵做长期交易,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布匹御寒,陶器盛物,甚至……更高效的工具。
她看着空间里堆积如山的原材料(棉花、麻、粘土矿),又看看现实中简陋的定居点,一种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将这些知识,结合灵泉的力量,转化为“丰收坊”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荒地之上,“百艺”的种子己经播下,正悄然改变着这群挣扎求生之人的命运。林小满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这本《百艺全书》和她的灵泉空间,将是“丰收坊”崛起于乱世最强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