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数字乡村

铁肩 萱盈奕 2484 字 2025-05-14 17:04

第七十五章 数字乡村

青源县的晨雾还未散去,林砚秋的越野车己碾过田埂。赵桂花站在智能灌溉系统前,对着手持终端发愁:“这‘信仰值’咋突然降了?”他接过终端,查看野葱的区块链生长数据:“叶片微量元素含量下降0.3%,说明有机肥施用量不足。”转头对农技员说:“把信仰值算法和土壤监测数据打通,让农户一眼就能看懂问题。”

在江州“野葱-光伏”立体农场,他踩着光伏板下的泥土,查看野葱的补光生长情况。技术员展示元宇宙认养界面:“每个用户认养的葱都有专属编号,能实时观看生长首播,收割时还能收到‘信仰证书’。”林砚秋戴上VR眼镜,虚拟田野中,认养用户的卡通形象正在给野葱浇水,右下角显示着“信仰值+5”。

大巴山区的“数字种植公社”里,留守儿童小雨对着“信仰终端”抹眼泪。屏幕那端,正在深圳打工的母亲通过AI情感分析,捕捉到孩子的低落情绪,立即启动“云陪伴”程序——虚拟红军阿姨开始讲述野葱的故事,背景音里传来青源县的风声和牛鸣。

全省“县域数字大脑”建设推进会上,他展示红安县的治理图谱:“每个村的信仰值、经济指标、民生诉求,都在这个大脑里实时跳动。”当某县书记抱怨“数据太多看不过来”时,他点开“民心热搜”功能:“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会自动置顶,比如‘野葱收购价下跌’‘留守儿童网课卡顿’,这些才是我们该盯着的‘头条’。”

深夜的省府会议室,他对着大巴山区的痛点清单皱眉——23个偏远村仍存在“数字鸿沟”,老人不会用智能终端,导致信仰值采集率低。凌晨两点,他拨通技术团队电话:“开发‘语音区块链’,让老人用方言就能报数据,系统自动转写成文字上链。”

在青源县的“流动信仰巴士”里,村民们围着区块链设备啧啧称奇。王大爷用方言报出自家野葱产量:“三亩地,收了两千斤!”系统自动识别语音,生成数据链并奖励信仰值。巴士的另一侧,县医院的医生正在给老人做远程问诊,病历数据同步上链,成为“健康信仰值”的一部分。

全省“数字乡村”现场会上,赵桂花作为农户代表发言:“俺现在不用出村,在巴士上就能办医保、卖葱苗,还能看孙子的网课。”她举起终端设备,屏幕上的信仰值像星星一样闪烁,“俺们农民也知道,这上面的每颗星,都是政府的心血。”

返程路上,他收到大巴山区的喜讯:“语音区块链”试点村的信仰值采集率从38%提升至91%,老人用方言讲述的红军故事,被自动整理成“数字口述史”,成为红色教育的珍贵素材。手机相册里,小雨和母亲在“云陪伴”中的合影,背景是虚拟野葱田的翠绿景象。

省府的“数字乡村”专题片里,青源县的野葱田与大巴山区的光伏板交相辉映,每个画面都标注着区块链哈希值。林砚秋在片尾说道:“数字技术不是冰冷的代码,是连接城乡的红绳,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数据时代发光的火种。”

午夜的青源县,野葱田里的智能监测仪在月光下闪烁,像撒在地上的星星。林砚秋知道,当数字技术真正扎根乡村泥土,当信仰值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老人的方言、孩子的笑脸、农户的汗水,这场数字乡村的革命,才算真正触达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