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关键物证
周明薇的高跟鞋在兵工厂遗址的青石板上敲出急促的节奏。手电筒光束扫过积尘的档案柜,她的目光停在第三层标有“1934-1949”的铁盒上——林砚秋笔迹的“青源20180516”赫然在目,那是青源县脱贫摘帽的日期。
铁盒打开的瞬间,泛黄的兵工厂生产日志簌簌飘落。周明薇蹲下身,看见日志边缘夹着个锈迹斑斑的U盘,封皮上用红漆写着“赤卫”二字。当她将U盘插入随身电脑时,屏幕突然跳出乱码,伴随刺耳的警报声。
“王工,是青河集团的加密技术!”她拨通电话,声音里带着颤音。
三十公里外的临江机床厂车间,王工叼着旱烟,对着电脑屏幕眯起眼:“当年他们用这招藏过军火图纸,现在还想故技重施?”他敲了敲键盘,调出红军时期的密码本扫描件,“小林教过我们,用《论持久战》章节编号做密钥。”
键盘敲击声中,乱码逐渐重组。周明薇看着屏幕上跳出的“青河集团-舆论操控资金流”表格,手指死死攥住红军徽章——每一笔资金都对应着攻击临江制造的时间节点,其中一笔500万美元汇款,备注栏写着“AI换脸视频制作”。
“通知市网安局,定位所有参与抹黑的IP地址。”她摸出手机,给省纪委书记发去加密邮件,“另外,联系李怀林老人,我们需要青源县的村民证言。”
与此同时,拘留所里的林砚秋正在用面包渣在床单上绘制工业数据银行的架构图。同监室的年轻犯人凑过来:“您这是在画什么?”
“画一座桥,让清白的人能走回家。”他指了指床单上的红星标记,“看见没?这是桥墩,是青源县的老百姓。”
下午三时,青源县村委会会议室。李怀林老人对着摄像头,身后是密密麻麻的村民——他们举着野葱、红军徽章书签、智能灌溉设备的保修单。
“俺们林市长,八年没喝过俺们一口酒、吃过俺们一口肉。”老人撸起袖子,露出当年炸碉堡留下的伤疤,“他帮俺们修水渠、卖野葱,自个儿的孩子生病都没顾上……”屏幕前的省纪委工作人员别过脸,悄悄抹了抹眼角。
深夜的兵工厂遗址,周明薇摸着日志里赵铁柱的签名,忽然想起林砚秋说过的话:“每个老党员都是活的档案,每个老百姓都是移动的证据链。”她将日志复印件和U盘装进防弹公文包,抬头望向窗外——青源县的红星灯在雨夜中倔强地亮着,像极了八十年前兵工厂的煤油灯。
此刻,拘留所的林砚秋正在背诵《为人民服务》。当他念到“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时,走廊里传来管教的脚步声:“林砚秋,有人给你送东西。”
纸袋里是袋野葱干,还有张赵桂花用儿童蜡笔写的画——太阳、青源县、戴着红军徽章的林砚秋。他将野葱干凑近鼻尖,仿佛能闻到青河岸边的泥土香。
铁窗外,暴雨如注。但他知道,云层之上,永远有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