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七章 人才奇招
临江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车间里,焊机的弧光映亮了林砚秋的脸庞。他看着学生们戴着VR眼镜练习焊接,突然想起在青源县时,李怀林老人说过的话:“现在的年轻人,玩游戏比握锄头熟练。”
“王师傅,”他转头问正在指导学生的退休钳工,“VR焊接和真家伙有啥区别?”
“区别大了,”王师傅敲了敲VR设备,“但这玩意儿能让新手在虚拟世界练上万次,不怕烫着、伤着。等他们摘下眼镜,手里的焊枪就稳当多了。”
当天的“数字工匠”评选现场,林砚秋亲自担任评委。当看到某纺织女工用AI设计出融合敦煌飞天元素的挑花图案时,他当场打出满分:“传统手艺+现代科技,这就是我们要的‘新工匠’!”
然而,在评审临江钢铁厂选送的“智能夹具”项目时,却出现了争议。研发者是初中毕业的老技工陈师傅,评委中的大学教授质疑:“没有理论支撑,这夹具能有多大价值?”
“有没有价值,试试就知道。”林砚秋带着众人来到车间,陈师傅的夹具将零件装夹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5分钟,精度提升至0.01毫米。教授看着检测报告,握着陈师傅的手说:“是我们狭隘了,实践出真知!”
最终,陈师傅成为首批“数字工匠”之一,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入住当天,他在床头摆上父亲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对林砚秋说:“俺爹当年说要‘钢少气多’,现在俺们‘钢多了,气更足’!”
为了让更多“土专家”冒出来,林砚秋推出“工匠带徒”政策:每位数字工匠可带10名徒弟,徒弟出师后创业的,给予10万元启动资金。某机床厂老师傅带的徒弟中,有人开发出手机APP控制的微型机床,成为网红产品。
在临江理工大学,林砚秋发起“红色导师”计划,邀请老党员工匠给大学生上实践课。第一堂课上,抗美援朝老兵李师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功臣号”坦克模型,讲述当年用机床抢修武器的故事。学生们传阅着模型时,发现底座刻着“轻伤不下火线”六个小字,纷纷红了眼眶。
“现在的年轻人不缺知识,缺的是‘精神钙片’。”林砚秋在课后座谈会上说,“当他们知道自己的代码能守护生产线,自己的设计能传承红色技艺,就会明白——键盘也能当枪炮,屏幕也能当战场。”
青河集团残余势力试图用高薪挖走临江的数字工匠,却遭到集体拒绝。陈师傅在首播中展示自己的“工匠津贴存折”:“钱这东西,够花就行。但在临江,我能让老手艺发光,能让年轻人叫我‘师傅’,这比啥都值钱!”
深夜,林砚秋来到“工匠星光大道”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镶嵌首批数字工匠的手印。他摸着陈师傅的手印,粗糙的纹路里似乎还带着机油味。手机响起,苏明薇发来儿子的作文:“我的理想是当‘数字铁匠’,像爸爸一样,让老机器说话,让新机器有灵魂。”
他笑了,回复:“灵魂不是代码写出来的,是对土地的热爱,对信仰的坚守。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最好的技术,永远带着人的温度。”
星空下,“工匠星光大道”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每个手印上的细微纹路。林砚秋知道,这些纹路里藏着临江制造的未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传承,是老工匠的手与年轻人的心共同编织的梦想。
而他,有幸成为这个梦想的编织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