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哲伦星系的“雾淞星”被永夜的冰晶雾笼罩,零下210℃的低温将空气冻成透明的棱柱状,封瑶的帆布围裙结着针状霜晶,却在烤炉前蒸腾着暖橙色的热气——那是用地球黄米与星系“雾淞菌”共磨的面团,包裹着混合了反物质暗冰的枣泥馅,在炸制时爆发出类似胡麻油的焦香。陈鸿燊正用陨铁凿子固定烤炉支架,凿柄缠着从陕西榆林老窑洞取下的棉线,在冰晶雾中发出嗡嗡低鸣:“老子把烤炉架在了星系的‘雾淞共振环’上,”他敲了敲泛着木纹的炉身,“1988年郭大爷在榆林炸油糕,就靠窑洞的土炕发酵面团,现在咱们用雾淞星的冰晶辐射当天然醒面场。”
透明抗压舱外,首径百公里的冰晶棱柱森林在雾霭中闪烁,那是小麦哲伦星系特有的“星霜结晶带”。封瑶盯着培养舱里的“雾淞面团”,黄米粉表面凝结着辐射形成的晶状糖壳,每道裂纹都对应着星系的磁场线:“太爷爷1960年在山西的笔记写着,用黄河的泥沙沉淀过滤胡麻油,炸出的油糕会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她指向正在膨胀的面团,冰晶雾颗粒在面团中排列成小熊轮廓,“现在这些面团能吸收星系的冰晶能量,外皮的脆度能抵御星际尘埃的高速撞击。”
气闸突然发出蜂鸣,穿银白色能量服的星际环保官飘了进来,胸前的晶簇徽章泛着冷光:“你们的炸油糕导致雾淞星的冰晶环共振频率偏移!”他甩来全息警告,文字在冰晶雾中扭曲成雪花方程,“根据《星际生态守恒公约》第37条,禁止使用有机油脂干扰天体结晶!”
陈鸿燊突然从烤炉暗格摸出个布满油渍的陶罐,里面装着榆林老窑洞的黄土:“守恒?”他将黄土洒进沸腾的陨坑原油,焦香混着冰晶雾的冷冽竟形成类似沙棘的香气,“1999年冬,王婶在榆林支炸锅,用的是咱中学食堂的老铁锅,锅底的焦痕比任何能量矩阵都懂怎么锁住枣泥的甜。”他敲了敲炉身,棉线缠绕的“焱瑶”二字在油光中若隐若现。
环保官的呼吸在面罩上凝成蓝雾,他盯着封瑶递来的炸油糕,金黄的外皮在冰晶雾中泛着虹彩,裂纹中渗出的枣泥馅冻成晶状,却在舌尖接触的瞬间融化成暖浆。当黄米的醇香混着雾淞菌的清冽在口腔炸开时,他的瞳孔骤缩——这味道让他想起祖父的全息影像,那是2020年雾淞星初勘时,陈鸿燊在临时营地用冰晶当模具,给每个队员炸油糕的场景。
“我们守护的是冰晶,你们点燃的是心火。”环保官摘下手套,掌心的冻伤疤痕与陈鸿燊握炸锅的手型完全重合,“结晶带能计算共振频率,却算不出炸油糕时油花溅在围裙上的温度——那是人类在宇宙写下的第一行温暖代码。”他指向舱外,环保队员们正用探照灯在冰晶林拼出炸油糕的剪影,“这才是星际生态的真正平衡。”
系统残留的电流声突然清晰,封瑶的视网膜闪过1955年山西影像:太奶奶用黄土高原的胡麻油炸油糕,油花在铁锅里绽放的轨迹,与雾淞星的冰晶环共振频率完全重合。更神奇的是,冰晶棱柱在烤炉热能影响下,竟开始浮现榆林老窑洞的窗花纹路——那是封家烟火在宇宙刻下的味觉信标。
“申请加入星际烟火联盟。”环保官递过的协议上,雾淞星议会的印章是个冻在冰晶里的炸油糕,边缘还留着油炸时的气泡痕迹,“我们可以提供冰晶辐射技术,但求你们教我们用星霜浮土培育抗寒黄米。”陈鸿燊大笑着按手印,掌纹在低温下显形为黄土高原的窑洞小熊,与太爷爷当年在山西留下的炸油糕手印分毫不差。
深夜,封瑶站在抗压舱顶,看着冰晶雾与烤炉火光在棱柱林投下巨大的小熊阴影。陈鸿燊正在给队员演示“雾淞炸油糕法”:“面团要醒得像雾淞星的冰晶环,炸制时要顺着磁场线翻动,就像在宇宙里跳一曲黄土高原的信天游。”他的声音混着冰晶的爆裂声,通过量子通讯传回地球,榆林老窑洞的老槐树旁,当年的炸锅油渍突然在月光下泛起涟漪。
系统残留界面最后一次浮现,封瑶“看”见1998年冬夜,陈鸿燊在榆林支起炸锅,用她的红围巾裹住油桶——现在,这条围巾的纤维正飘在雾淞星的冰晶雾中,成为星际环保队的精神图腾。所谓的“炸油糕共振”,从来不是天体物理的公式推导,而是证明,当人类将黄土高原的烟火气带入宇宙极寒,再冰冷的冰晶环,也会响起油花绽放的滋滋声。
“下一站,玉夫座星系。”陈鸿燊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烤炉的火光映着他背后的冰晶林,像极了榆林老窑洞的窗棂,“老子要在玉夫座的暗物质云里开摊,用星系的引力波当炸锅的翻动频率——让宇宙的寒冷,也尝尝人间的甜。”
封瑶摸着围裙上的针状霜晶,突然发现它们自动排列成炸油糕的螺旋纹——那是雾淞星的水分子,在烤炉的热能中,记住了来自地球的温度密码。永夜依旧漫长,但光茧里的炸油糕还在滋滋冒油,就像百年前的黄土高原,无论多冷的寒冬,总有人在炸锅边,把冰晶的冷,熬成油糕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