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朝廷经黄巾之乱的重创后,元气大伤,尚未恢复元气。
此时,各州、郡又频繁传来黄巾残余势力企图起义造反的消息,再加上如凉州地区羌人叛乱等此起彼伏的少数民族叛乱,这些叛乱势力相互交织,如同乱麻一般,严重威胁着地方的稳定。
而地方官员面对如此复杂且严峻的局势,却显得力不从心。刺史作为地方监察官员,权力局限于监察,俸禄仅有六百石,连固定的治所都没有。
一旦遭遇叛乱,刺史既没有足够的军事指挥权来调动军队进行平叛,又因其俸禄微薄,在地方上缺乏威望与资源,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应对措施。
在不少地区,刺史向地方豪强求助时,往往因自身地位和权力低下,根本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刘焉身处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之中,目睹中央朝廷内部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斗争激烈得如同水火不容,政治腐败到了极点,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根本无暇顾及地方事务。
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如同沙漏中的细沙,不断流逝,地方事务近乎处于半失控状态,急需一种全新且有效的管理体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掌控。
刘焉深知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的局势己难以避免,他心中盘算着要在这乱世之中为自己谋取一块安身立命之地。
起初,刘焉本欲谋取交趾牧一职,想着远避中原的战火纷飞。但侍中董扶私下对刘焉透露,益州方向隐隐有天子之气。
这一番话如同在刘焉心中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他的心思顿时发生了转变,转而请求担任益州牧。
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也为解决当下地方治理的困境,刘焉向汉灵帝提出恢复州牧制的建议。他详细阐述道,应当选派朝中德高望重的要员、重臣担任州牧,并赋予州牧行政、财政、军事等全方位的大权,让他们能够全面总揽一州事务。
如此一来,州牧便可以凭借手中集中的权力,迅速集结力量,平息叛乱,稳定地方局势。
汉灵帝权衡利弊之后,采纳了刘焉的建议,选派了一批宗室、重臣出任州牧,其中黄琬出任豫州牧,刘虞出任幽州牧,而刘焉自己如愿以偿地出任益州牧。
州牧制的恢复,在短期内确实对稳定地方局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地方权力过度集中,宛如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时光匆匆,转眼来到公元189 年。汉灵帝刘宏这些年仗着有大补酒,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几乎“每日操劳”,身体早己被掏空,如同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西月十一日,年仅33 岁的汉灵帝终于油尽灯枯,与世长辞。
汉灵帝驾崩后,围绕着皇位的继承问题,朝廷内外瞬间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斗旋涡之中。
当时,汉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为何皇后所生,次子刘协为王美人所生。
汉灵帝生前偏爱刘协,有意立刘协为太子,但因何皇后背后有大将军何进撑腰,势力庞大,此事一首悬而未决。
如今汉灵帝突然驾崩,大将军何进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力主立自己的外甥刘辩为帝。
何进联合朝中部分大臣,在宫廷内外积极运作。
他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京城的局势,派兵严守皇宫各处要道,防止有人趁机捣乱。
随后,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列举刘辩作为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种种理由,试图说服其他大臣支持自己的主张。
一些畏惧何进权势的大臣纷纷附和,而部分忠于汉室正统的大臣虽心有疑虑,但在何进的强硬态度下,也只能无奈妥协。
就这样,在何进的一手操办下,刘辩顺利登基,史称少帝。
何太后临朝称制,何进则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和手中的权力,一时间权倾朝野,朝中大臣莫敢不从。
然而,何进心里清楚,自己与宦官势力向来如同水火,双方积怨己久,矛盾早己不可调和。
随着何进权力的日益膨胀,宦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何进也深知宦官集团在宫中根基深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局势变得剑拔弩张起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何进为了彻底铲除宦官势力,竟然做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召自己的心腹董卓进京,企图借助董卓的兵力来诛杀宦官。
此时,依附何进的曹操、袁绍等人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他们深知董卓野心勃勃,一旦进京,势力必然坐大,恐有异心,到时候局面恐怕难以控制。于是纷纷劝谏何进,切不可引狼入室。
何进听后,心中也有所顾虑,便想到诏并州五原郡守丁原一起前来。他寻思着,丁原忠诚可靠,且手中有兵,这样便可以牵制董卓的势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丁原接到何进的密诏后,没有丝毫犹豫,即刻就要点齐兵马前往洛阳帮助大将军何进诛杀宦官。
然而,他的谋士傅厷却忧心忡忡,认为此时卷入中原的乱局并非明智之举,只需按兵不动,坐等时机才是上策。
但丁原却坚定地认为,自己能有今天的五原郡守之位,全靠大将军何进的扶持。如今何进下诏让自己去帮他铲除宦官,于情于理自己都不能坐视不管。
丁原见傅厷不太愿意前往洛阳,便正好安排傅厷留守五原郡,自己则带领义子吕布等一众将士,风风火火地前往洛阳帮助何进铲除宦官。
而另一边,董卓时任凉州刺史,手握重兵,势力强大。他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密诏后,心中暗自思量,毕竟没有何进的举荐,就没有他董卓的今天,于情于理都该出手相助。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赶紧点齐兵马,浩浩荡荡地朝着洛阳进发,准备帮助何进铲除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