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三章 调研破局
临江市的秋雨带着寒意,林砚秋撑着伞走在临江机床厂的废旧厂区里。锈迹斑斑的铁轨上,野草从缝隙中钻出来,某块钢板上还留着“抓革命促生产”的红色漆痕。陪同的厂长高工叹了口气:“这些设备,最早的还是抗美援朝时期的。”
“等等。”林砚秋忽然蹲下身,手指抚过一台机床操作台上的刻痕——那是用刀尖刻下的“加油”二字,旁边还有个模糊的五角星。
“这是老厂长当年刻的,”高工说,“他参加过淮海战役,转业后就来这里当工人,临死前还说‘机床比枪炮更能救国’。”
林砚秋站起身,目光扫过整排老旧机床:“把它们全搬到滨江公园去,我们要办个‘工业记忆展’。”
高工愣住了:“这些破铜烂铁,能展览?”
“能。”林砚秋掏出手机拍照,“它们不是破铜烂铁,是临江工业的‘红色家谱’。”
三天后的滨江公园,“临江制造·红色传承”展开幕。锈迹斑斑的机床前围满了人,一位老人颤抖着抚摸操作台:“这是我当年用过的‘前进牌’机床,我还在这儿学会了一级技工!”旁边的中学生们举着笔记本,听讲解员讲述每台设备参与过的国家重点工程。
“看到没?”林砚秋对站在身边的机床厂老板说,“你的工人以这些老设备为荣,你的客户就会以你的新产品为荣。”
老板若有所思地点头。当天下午,他主动找到林砚秋,提出用老机床的设计元素开发“复古款”智能机床。
调研中,林砚秋发现纺织厂的老技工们有一手精湛的“挑花”手艺,却濒临失传。他立刻在临江职业技术学校设立“红色技艺传承班”,请老技工们开课,还联系时装设计师将挑花图案融入现代服饰。首批“红色高定”系列在上海时装周亮相时,模特们身着绣有红星、镰刀图案的华服,惊艳全场。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林砚秋在首播中点评,“传统手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DNA。”
然而,在临江化工园区,他遭遇了硬钉子。某化工厂老板拍着胸脯保证:“我们的污水处理绝对达标!”但当无人机航拍时,镜头清晰显示暗管向江里偷排废水。
“你这是在往临江的血管里注射毒药!”林砚秋当场责令停产整顿,“限你三天内拿出整改方案,否则永远别想开工。”
当晚,他收到匿名威胁信:“断人财路,小心狗命。”信纸上还沾着化工原料的刺鼻气味。他冷笑一声,将信拍在市公安局局长办公桌上:“给我查,不管涉及到谁,一查到底。”
周末,林砚秋带着儿子来到临江钢铁厂。小家伙盯着巨大的炼钢炉,眼睛瞪得溜圆:“爸爸,这是不是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比炼丹炉厉害多了。”林砚秋指着正在作业的智能机器人,“它们能精准控制温度,炼出最纯净的钢水。”他弯腰捡起一块废旧钢材,“你看,这块钢以后会变成高楼大厦的筋骨,或者大桥的脊梁,就像当年的红军战士,撑起整个国家。”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从口袋里掏出颗玻璃珠,埋在厂区的空地里:“等它长大了,会不会变成钢铁侠?”
林砚秋笑了,摸着孩子的头:“会的,只要有信仰,普通的钢铁也能变成超级英雄。”
深夜,他坐在办公室里,整理调研笔记。窗外,滨江公园的工业记忆展亮着暖光,老机床的剪影被灯光勾勒得棱角分明,像一个个坚守的战士。他摸出红军徽章,放在调研报告上——徽章的红芒与临江制造的蓝图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真理:
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抛弃过去,而在于唤醒沉睡的力量。当传统产业与红色基因相遇,当老技工的手与年轻人的脑相连,任何困难,都将成为变革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