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政坛跃升

铁肩 萱盈奕 2852 字 2025-05-14 17:04

第西十一章 政坛跃升

青源县政府大楼前的银杏叶正泛着金黄,林砚秋站在台阶上,望着楼下涌动的人群。石河镇的村民们举着“送好县长”的横幅,赵桂花踮着脚往他手里塞了袋野葱,李怀林则将一枚磨得发亮的民兵肩章别在他西装上:“带上这个,到哪儿都别忘了咱青河的兵。”

手机震动,是周明薇发来的消息:市委常委会刚通过,恭喜临江市最年轻的副市长。他抬头望向远处的红军洞,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忽然想起八年前初到青源县时,那个在常委会上为保护红军洞拍案而起的自己。

临江市府大院的迎新会上,市长拍着林砚秋的肩膀:“小年轻,担子不轻啊。临江的GDP增速己经连续三个季度全省垫底,传统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他翻开案头的《临江市经济白皮书》,钢铁、纺织、化工三大产业占比高达62%,数字经济贡献率不足3%。

“市长放心,”林砚秋摸了摸西装内袋的红军徽章,“在青源县能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在临江就能让传统产业‘潮’起来。”

首场经济工作会议上,当他提出“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时,台下传来一阵低语。某钢铁集团董事长举起保温杯:“林市长,不是我们不想改,一台智能焊机上千万,我们哪来的钱?”

“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林砚秋点开PPT,展示青源县光伏小镇的“政府引导基金+企业众筹”模式,“今天起,市里设立10亿传统产业升级基金,你们出30%,政府补30%,剩下的我们帮你找银行谈贴息贷款。”

散会后,他带着工信局干部首奔临江钢铁厂。热浪滚滚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围着一台故障的焊接机器人发愁。林砚秋撸起袖子,蹲在地上查看传感器数据,忽然想起在部队时维修雷达的经历——原理相通,都是和“铁家伙”打交道。

“这里的电路板受潮了,”他指着机器人腹部,“找个吹风机烘干,再用防水胶带密封。”半小时后,机器人重新启动,精准地将两块钢板焊在一起。厂长竖起大拇指:“林市长,您这手艺比我们技工还专业!”

当晚在职工食堂吃饭时,一位老钳工凑过来:“俺们也想玩‘智能’,可一辈子没碰过电脑,咋整?”林砚秋夹了口锅包肉,笑着说:“明天起,市里办‘数字夜校’,每周三次课,从打字教起,学会了还发‘数字工匠’证书,每月多拿500块津贴。”

深夜回到办公室,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能,而是等待激活的‘休眠火山’。关键是要让工人从‘怕数字’到‘玩数字’,让机器从‘吞钱’到‘生钱’。

手机屏幕亮起,苏明薇发来儿子的作文《我的市长爸爸》:“爸爸去了更大的城市,他说要让钢铁会‘说话’,让布料会‘跳舞’。我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他说等临江的星星和青河的一样亮。”

林砚秋笑了,望向窗外。临江的夜空被霓虹灯染成紫色,远处钢铁厂的烟囱冒出淡淡白烟。他摸出周明薇送的勋章复制品,放在办公桌上——五星红芒与电脑屏幕的冷光相互映衬,像极了青源县兵工厂的红星与光伏板的蓝光。

他知道,这场从县域到市域的跃升,不是终点,而是新的战场。但无论战场多大,信仰的底色永远不变——那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红色引擎,是让数字经济扎根民生的绿色基因,是让每个工人都能体面劳动的金色梦想。

凌晨一点,他给周明薇发消息:临江的夜很静,但我能听见无数齿轮开始转动的声音。我们的‘红色制造’,要从这里走向全国了。

回复几乎秒到:青源县的星星在等你,临江的星星在盼你。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林砚秋关掉台灯,让月光洒满办公室。勋章复制品在暗中闪烁,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照亮着他即将踏上的市域攻坚之路。